当初黎枝四五岁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其实这种病放在黎家并不算什么要命的大病,毕竟黎家有着当地最好的郎中和药材。
可介于黎枝当时尴尬的身份,下人不敢替主人做决定。一旦主人家采取一种置之不理的态度,小病很可能就发展成大祸了。
后来,黎论绪瞧着黎家估计不太适合黎枝养病,便让一个嬷嬷带着他去了其他的庄子上。
刚到庄子上的黎枝只能说病情不见半点好转,相反更加严重了。
嬷嬷急得没有办法,只能不断安慰小小的黎枝,让他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直到后来,黎枝高烧烧的意志有些模糊的时候,迷迷糊糊感觉到有人给他喂药。
新的药方子见效很快,可以说转天黎枝的烧就退了,只是毕竟年纪小,依旧有些迷迷糊糊。
因此那喂药、照顾他的人似乎也没料想到这样一个病重的孩子会记住自己腰间悬挂着的玉佩。
黎枝倒是记清楚了,上面雕刻着一个很清楚的梁字,而背面雕着的确实一个形状奇特的兽形。
“梁”这个字很危险,特别是在这样敏感的地方。长大后的黎枝很难不想到,这与前朝有关。
而那背后的兽文,也不是什么秘密,是金陵秦家的族纹。
这也让黎枝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与秦家、与前朝都有着联系的人,为什么会救助自己。
可之后黎枝真正病好清醒过来的时候,问起嬷嬷当初给他喂药的人是谁。嬷嬷只说没有旁人,黎枝从她顾左右而言他的语气中,知道事情真相并非如此。
也知道,再逼问下去,对于任何人都不是件好事。可是后来,那个嬷嬷还是死了,听说是不小心落水死的。
彼时的黎枝已经不会再去追问,为什么一个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熟悉水性的嬷嬷,会在一个不深的小池塘中淹死。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他永远无法从他人口中得出真正的答案,相反却会继续害死无辜的人。
这件事教会黎枝的,是在弱小的时候,保持缄默是最好的自救方式。
可金陵秦家,在之后黎枝真正见过其家族纹饰的时候,就已经记在心中了。
纵然如此,秦家选择向他抛橄榄枝,还是以如此隐晦的方式,已经足够让黎枝意外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黎枝选择按兵不动,照常向汪家送去谢信,只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而另一边,盛熙却面对着更加抽象的情况。
“什么,你是说宫云杰其实倾心于赵婉?那可真是......”真是让盛熙无语呀。
怎么回事,好巧不巧还能给自己死了挺多年的岳父带给绿帽子?盛熙对此表示非常无语,但心中浓浓的八卦之魂,还是让他不由自主地想再问清楚一点。
“奴婢查出来,当年黎夫人尚在闺阁的时候,曾经与一位远房表哥私奔。后来私奔不成,正是这位宫先生去将那远房表哥陈问抓回来的,这才阻了黎夫人逃婚。”
“也就是说,其实当年宫云杰去将那陈问抓回来的时候,也是不能接受二人逃婚?”
“回陛下,这倒也不尽然。宫云杰那时候不过是赵家的家仆,不过是听命办事。”
“听命办事呀,好一个听命,”果然狗血小说就是够狗血,不仅主人公写的狗血,连主人公爸妈写的都那么狗血。
“朕听说,那赵家已经被抄家,到底是怎么回事?”
“陛下,此事奴婢尚且只有耳闻。”福平立在盛熙身侧,瞧着盛熙的脸色。
“无妨无妨,你说说你知道的就可以了。朕来了解了解。”
“谨遵圣命,奴婢听说当年赵家是徽州的知州,后来却被刺史上书说贪污公款。正巧当时先帝严查官员贪污受贿之事,赵家经由查明之后,直接被抄家下狱。成年男子除去斩首之外,皆被充军流放。孩童、女眷则尽数发卖。”
盛熙听着不免唏嘘,原来是撞枪口上了呀,看来原身这个老爹手段还是很强硬的。
“赵家倒了之后,树倒猢狲散,原先与赵家亲近的官员都选择明哲保身,生怕被牵连。连姻亲黎家,也......”
盛熙心里门清,不就是黎家全装作与自己无关吗,甚至连黎恩重这个儿子都不认了。真是万恶的古代呀!不过赵婉也真是可怜,身为主角受的妈,在原著里面居然都没有挺到最后当太后。也不知道这辈子,会不会还那么早就病死。
等等,病死?盛熙脑子突然转了个弯,问道“可请太医替那黎夫人把把脉?”
盛熙作为皇帝,封建制度下最高统治者,出行自然要随身跟着几个太医时时刻刻照顾身体,生怕有个什么大不了。
福平听见盛熙这样问也不意外,毕竟看皇帝对黎大人的看重程度,对于黎大人的这位母亲自然也是看重极了,便早就安排太医把脉问安了。
“回陛下,让随行的何太医瞧过了。何太医说除去有些眼疾外,其余还算康健,没什么大毛病。”
赵婉这些年在黎家偏院没有收入,大多是绣些东西换些银钱来维持生计,有些略微的眼疾很正常。
可若是太医都查过,如今身体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话,那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到底是谁要害死赵婉,这与之后黎枝的谋反有关联吗?
一连串的问题让盛熙不由得摸了摸下巴,转而吩咐道:“你派人回京一趟,帮朕给皇叔传个密信,让他将当初赵家的案宗找出来,再传给朕。”盛熙顿了顿,“做的隐秘些,若是不好直接给皇叔递信,便先找林泽烨。”
“奴婢遵旨。”福平办事,盛熙一贯放心,见事情吩咐下去,便松了松心思,想想不久之后的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