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流逝,赵亦桐在职位上也在稳步晋升,与萧慕之间的心理博弈也日趋激烈,如同在悬崖峭壁间走钢丝,每一步都惊心动魄。她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萧慕之间那种若即若离、充满诱惑与抗拒的张力,既要满足他日益增长的占有欲(以换取信任和信息),又要守住自己最后的底线(避免再次发生实质关系,除非是计划中的关键一步),同时还要利用心弦共鸣捕捉他的弱点和秘密,并抵抗欲望感染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种高强度的精神消耗让她身心俱疲,但也让她对萧慕的掌控越来越精准。她甚至开始能在某些时候,自然地引导萧慕做出一些看似符合他性格、但实则对她复仇计划有利的决策。
比如,在讨论某个部门的人事任免时,她会“不经意”地提及某个看似能力平平、但实际上对萧慕暗中不满(她通过异能感知到的)的中层干部,并用一些符合萧慕用人逻辑(比如“听话”、“没有野心”)的理由来“推荐”他,为日后制造集团内部混乱埋下伏笔。
又比如,在萧慕因为商业上的阻力而烦躁时,她会“恰到好处”地出现,用一些看似无意、实则精心设计的话语(比如暗示某个竞争对手可能在背后搞鬼,或者某个环节可能存在信息泄露),将萧慕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方向,掩盖真正的威胁来源。
她就像一个最高明的棋手,在萧慕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城堡里,悄无声息地布置着自己的棋子。
与此同时,远在江南市的萧瑜,他的复仇之网也已经悄然张开。
被赵亦桐拒绝后,他彻底斩断了心中最后一丝温情和犹豫。支撑他活下去的,只剩下两样东西:对萧慕和萧氏集团的滔天恨意,以及……将赵亦桐从那个“地狱”中“拯救”出来的执念。
他不再是那个阳光温和的创业者。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专注,也更加……冷酷。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壮大自己的商业版图和秘密布局之中。
创业者,只是萧瑜为人自谦的叫法。
萧启华—萧慕和萧瑜的父亲。萧启华与妻子阮绮文婚后不久便诞下了萧慕,阮绮文在萧慕出生后便担任起了全职太太。在那个年代,人们本就不善打扮,阮绮文整日忙于茶米油盐和照顾萧慕,更没有时间和打扮的必要,所以对萧启华的吸引力也在逐渐降低。萧启华则忙于创业,生意越来越好,少不了逢场作戏和真情流露,回家的时间就变的越来越少。一个名叫葛美华的女人渐渐进入了萧启华的生活。
葛美华的父亲在海城算是老贵族,所以葛家算是家境殷实。葛美华经营的贸易公司主要从事国际间的进出口业务,萧启华的大部分业务都仰仗葛美华照顾。其实葛美华对萧启华是一见钟情,她想帮助萧启华尽快立业,让自己好跟父亲提起这桩婚事。随着日久生情,萧启华与葛美华逐渐走在一起,两人平日居住秘密购置的房产中。
两年后,随着葛美华诞下萧瑜,这桩婚事也不得不提上台面,迫于葛家的权势与奉承葛家的心,萧启华毅然与阮绮文离婚。自此,萧慕的印象中,父亲这个角色总是很久才能见到一次。
大约是萧慕大学二年级的冬天,阮绮文突然晕倒,送医后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接到萧慕的消息,萧启华并没有去医院探望,因为他和萧瑜葛美华一家正在澳洲度假,只是让公司的人送去了非常可观的医药费,萧瑜独自终日守护在母亲身边,经历着抢救,苏醒,昏迷,抢救,再昏迷,萧慕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半夜时经常在医院不被人发现的地方哭泣。没过多久,母亲便撒手人寰,永远的离开了他。
萧慕独自一人生活,也一直与萧启华保持着父子间陌生的联系,萧慕的生活在母亲死后变得非常可观每月的生活费差不多是当地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也许是萧启华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以来对萧慕的忽视。毕业后,萧慕直接进入萧氏集团,任副总经理,公司还有另一个副总经理—萧瑜。
萧瑜对这个陌生的哥哥并不排斥,反倒更多的是关心,萧瑜能想象到萧慕一直以来的不幸。
萧慕对这个比自己小但早已成为副总的陌生的弟弟充满了防备、嫉妒,甚至是厌恶,在萧慕看来,萧瑜表现出的关心无非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嘲讽,哪有什么真心。
可能是由于商业阅历和性格,以及共同生活的默契,萧启华和萧瑜在公司经营上一直秉持“稳”这个核心,拒绝盲目的扩大,这与萧慕的观点完全不同。萧慕追求“商业三分钟”原则,不论投资、竞争还是剿灭对手,一定要短平快,一定要在新技术、新业务出现时立即抓住机会分一杯羹,自己搞不了的话,就兼并收购对手。这让萧启华经常与他发生争吵,甚至萧启华会情急之下说出萧慕跟萧氏没关系,虽然这不是萧启华的真心话,他其实很疼爱这个孩子,尽量弥补过往的缺失。
在萧瑜相对保守的战略下,萧慕的战绩反倒看起来特别亮眼,也得到了公司内一部分改革派的支持,萧瑜并不想与萧慕争高下,因为大家都是为了萧氏,能者当赏。而萧慕在掌声和赞许中,心态逐渐变化,加上下级执行副总李霖在出谋划策时,时不时的说着家产、继承、竞争等内容,萧慕越来越像将萧氏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终于,有一天。
多年的商海游历,年过花甲的萧启华身体已大不如前,他也终于倒下了。由于严重的糖尿病肾病导致他积液压迫心脏,只能靠透析来维持。一次,萧启华突然发病,无法呼吸,萧慕第一个发现,看着萧启华挣扎的样子,萧慕迟疑了,回想母亲,回想童年,回想争吵,以及萧氏的未来,萧慕有一丝纠结地看着萧启华咽下最后一口,才释然的跑出去叫人寻求帮助。
萧启华去世。紧接着是韩森深夜带走父亲的贴身律师洪生妻儿,如果洪生帮助萧慕继承萧氏,他便全家无忧,否则全世界都不会有人再找到他们,迫于萧慕的压力,洪生伪造了萧启华的遗嘱。
遗嘱大意为,萧启华出于内疚,将名下股份全部赠予萧慕,公司由萧慕全权负责。
胜负已定,萧慕之后又叫来萧瑜葛美华母子,威逼利诱,作价3亿收购他们母子手中至少价值20亿的股份。大势已去的萧瑜母子只能接受,之后远走江南市重新打拼,这就是姜瑜为什么说他是创业者。萧慕的威逼利诱对某些元老完全没有作用,比如与父亲一同开疆拓土的陈老,陈老由于萧慕的出身,本来也不太喜欢萧慕,在他心里,萧慕并不是萧氏正统,他看萧慕总是感觉小人得志。陈老所带领的元老会手中还有25%萧氏股票,所以萧慕平时尽量不与他们有太多接触。
凭借着过人的商业天赋、从母亲葛美华那里继承的人脉资源、以及这些年积累的财富,他的星瑜科技发展迅猛,在高新科技领域声名鹊起。但这只是他摆在明面上的棋子。
暗地里,他开始实施一系列针对萧氏集团的、更加阴险和周密的打击计划:
资本渗透与狙击:他通过注册在海外的、层层嵌套的壳公司和代理人,开始在二级市场上秘密吸纳萧氏集团的流通股份,或者在关键时刻恶意做空,制造股价波动,打击投资者信心。他还利用自己在新兴科技领域的优势,精准狙击萧氏集团正在拓展的新业务项目,抢夺市场份额和关键资源。
信用体系破坏:他授意手下,通过各种渠道(收买的财经记者、网络水军、甚至是对萧氏不满的合作伙伴),散布关于萧氏集团财务状况不稳、管理混乱、以及并购收购风险过高的负面消息。这些消息真假掺半,却足以动摇银行的信贷评估和供应商的合作意愿。
关键人才挖角:他利用自己在新兴行业的吸引力,以及对萧氏内部情况的了解,精准地挖角萧氏集团内部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客户资源的骨干人才,尤其是那些在萧慕高压管理下感到不满或不得志的人。每一次成功的挖角,都如同从萧氏身上剜下一块肉。
内应的策反:这是他计划中最隐秘、也最关键的一环。他开始秘密接触萧氏集团内部那些对萧慕心存不满的关键人物。
陈老:对于这位忠于父亲、看不惯萧慕作风的老臣,萧瑜动之以情(打着“拨乱反正”、“恢复萧氏正统”的旗号),晓之以理(分析萧慕激进策略对集团的危害),并许以未来的厚报。陈老在经历了多次与萧慕的冲突和对集团未来的担忧后,最终动摇了,同意在董事会层面,暗中配合萧瑜的行动,制造内部矛盾。
林默(林特助):策反林默的难度最大,但也至关重要。萧瑜通过一些极其隐蔽的渠道,向林默传递了一些关于萧慕“真实面目”的信息,动摇他的忠诚。同时,他也暗中查探林默。由于林默在长期承受萧慕的巨大压力和目睹其某些冷酷行为后,内心其实早已产生了动摇。最终,林默也选择了倒戈,成为了萧瑜安插在萧慕身边的最致命的内应,但他表面上依然维持着对萧慕的绝对忠诚。
律师洪生:萧瑜也尝试接触了洪生,希望拿到当年伪造遗嘱的铁证。但洪生因为极度恐惧萧慕的报复,选择了明哲保身,谁也不帮,只是将秘密深埋心底,成为了一个不确定的定时炸弹。
萧氏集团内外,都开始感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压力。
一些重要的合作项目突然告吹,银行的贷款审批变得异常严格,几个核心技术骨干相继离职,股价也出现了不明原因的下跌……虽然这些问题单个来看似乎都有“合理”的解释(市场环境变化、正常人员流动等),但当它们密集出现时,即使是迟钝的人也能感觉到不对劲了。
萧慕自然也察觉到了。他变得更加焦躁和多疑。他加大了对内部的管控力度,对下属的要求更加严苛,公司的氛围也因此变得更加压抑。他开始怀疑有内鬼,甚至对林默也产生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猜忌(但他没有证据,且仍然需要依赖林默)。
赵亦桐身处其中,感受最为真切。她当初负责的“人才流失风险预警模型”项目,恰恰是监测这些异常波动的最前线。她发现,近期的人才流失率、尤其是关键岗位人才的流失率,呈现出不正常的上升趋势。一些离职面谈中,员工虽然语焉不详,但她能通过心弦共鸣捕捉到他们对公司未来的担忧和对萧慕管理方式的不满,以及其他公司抛出的橄榄枝。
同时,她在处理一些涉及跨部门协调的事务时,也明显感觉到阻力增大,信息传递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顺畅。她甚至有几次在与林默或陈老接触时,感知到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些与萧氏利益相悖的念头或计划,但画面模糊,无法确定具体内容。
她意识到,萧氏这座看似坚固的堡垒,内部已经出现了裂痕。似乎有一股强大的、来自暗处的势力正在系统性地攻击它。
这让她感到既兴奋又不安。兴奋的是,有人在帮她“加速”复仇的进程;不安的是,这股未知的力量是否可控?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会不会最终将萧氏彻底摧毁,让她失去最终的“战利品”?
她开始更加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试图找出这股暗流的源头。她甚至开始怀疑,这会不会是萧慕的其他商业对手所为?或者是……与那个被她拒绝的萧瑜有关?这个念头让她心头一紧,但她又觉得不太可能——那个阳光正直的萧瑜,会变得如此工于心计和狠辣吗?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赵亦桐在整理一份关于萧氏早期投资项目的旧档案时,再次看到了“李霖”这个名字。档案显示,当年彼阳厂被裁撤后,有一笔数额不小的“员工安置与遣散专项资金”被划拨到了由李霖负责的一个子公司账户上,但后续的资金去向记录却语焉不详,最终以“子公司经营不善亏损”为由核销了。这让她心中的疑虑更深了,她将这份档案悄悄地做了备份。
内忧外患之下,萧氏集团这艘巨轮,开始在汹涌的暗流中摇摇欲坠。而赵亦桐,则在这场不断升级的暗战中,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机会,她与萧慕的关系,也在这共同的危机中,被一种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言说的纽带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