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言情 > 史书南良 > 第3章 第七代木士传人的第一史

第3章 第七代木士传人的第一史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大良国,安阳十五年,六月十六。

距离顾煦三人继任已过月余,期间皇室倒没什么大事,顾煦也清闲的很,不过因着继任第一天就把千良的誓言变着法儿的写在了史书上,她也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史。

和顾煦不同,季云栖近一个月来很是忙碌。

每年的五月十五到六月十五,是大良国低阶学子和中阶学子考升阶试的日子。

大良国学子,按入学年限及才学分高中低三阶,均属平民,无特权。

每年设两次升阶试,不可跨阶而试,高阶学子考过后才可以入仕,未过者则继续修学。

连续三年不第,降一阶重修,降阶后再连续两年不能升阶者,降至低阶,至低阶一年未能升阶者夺去学子身份,三年后可再入学。

所以,这一个月的考试结果,都需要季云栖跟进,每场考试的前五人需记录入册,告示天下。

升阶试已于昨日结束,季云栖今天才得空与千良二人相聚。

与顾煦和季云栖相比,千良的史册上还只字未留。

“朝中近来的确无甚变动,也难怪你看着比韶阳还清闲。”

“倒是我有福了,得了空休整。”

“千良,你还是好好珍惜吧,听说北边最近要有战事了,朝中该是要有大变动了。”

“又要起战事了。”

季云栖的风士一脉多记民间大事,战事一起,遭殃的还是百姓,她们风士一脉的史册上有不少战时的民间之苦,谈起战事,她便比千良和顾煦,更多了几分惆怅。

又月余,七月中旬。

大殿上。

文武百官分列而站,阵营分明,派系之间争论不休,围绕着的是同一个主题——北域当真要开战了。

良景帝看着底下吵得乱哄哄的人,怒气自心底而出,大喝一声:

“都给朕闭嘴!朕问的是谁最适合领兵出征,不是谁最合你各家心意,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心里在想什么,先帝良善,念在尔等卫国有功,对你们的肮脏龌龊之事不予理会。朕却不是先帝,朕不会由着尔等胡来,败坏我大良根基,朕初初登基,诸位于朕有拥戴之功,朕便一再给尔等机会,还望尔等心中有数!”

良景帝的这一段话对底下人的震慑不可谓不有力,居高位而贪者,倚仗的就是皇恩,只是,有些人狐假虎威惯了,就真的以为自己是老虎了。

大良国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各代君王多为明君,少有酒囊饭袋的草包皇帝,先帝良康帝算是平庸的一个,却也将大良国安稳地交到了良景帝手中。

良景帝文治武功皆属上佳,他的一怒是大殿上百官承受不起的。

眼见人群安静下来,良景帝将目光转向了顾煦和千良二人。

“你二人,有何想法?”

“圣上,韶阳以为忠武大将军可担此任……”

顾煦的话还不曾说完,就有人跳出来了。

“圣上,不可,万万不可,忠武大将军年事已高,已有致仕之意,况且大将军半月前伤了左臂,怕是……”

他的话虽不曾说明,但任谁也听得出其中意味。

良景帝看向那人,心里有了几分计较。

“赵大人,不知,致仕之意,是将军之意,还是你赵通海之意?”

此话一出,赵通海额上立时有了一层薄薄的冷汗,他以为凭着他身后之人,这大殿上不会有人驳斥他,却忘了,顾煦此人,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他们这些人。

“顾史说笑了,自然,自然是将军之意。”

顾煦不再多言,暗中点了点千良的左臂。

“圣上,千良以为,顾史所言甚是,请圣上降旨令忠武大将军任平北帅使,领兵前往北域平乱。”

“好,就如千史所言,来人,即刻传旨,命忠武大将军江易武为平北帅使,领江家军及其余精兵三万平北域之乱,明日出发,不得有误。”

“遵旨。”

圣旨已下,不论结果如何,大殿上的这些人都再也无力改变,江易武的江家军只忠圣命,他一家独大,对他们这些人,绝无益处。

原本以为今日之事就算结束了,却不曾想千良上前一步,对着良景帝说到:

“圣上,攘外一事已定,千良以为圣上该想想安内之事。”

“圣上,韶阳以为千良所言极是。北域诸族虽与大良多有冲突,但战事多在十一月及十二月,少在一月,更从未有在炎炎七月与我大良有过冲突,如今忠武大将军重伤不过半月,北域,就坐不住了吗?连韶阳都是今日大殿之上知道大将军受伤一事,北域又是如何得知的?还请圣上,明察。”

顾煦说完,看了看旁边的千良,千良朝她点了点头。

这番话本该由千良来说,但她作为朝堂史官本就不受人待见,再说这些话,怕是走出这个大殿,就要遭人暗算,而季云栖作为民间史官,除月初及月末外不可入大殿上朝,所以,只能由顾煦这个有皇帝撑腰的人来说了。

“顾史莫急,朕也不是黄口小儿,有些人自会付出代价。”

话音刚落,方才派去传旨的内侍就带着一队宫内羽军进了大殿。

“来得正好,将赵通海、方远山押入刑狱,令监刑、监吏两司细细查证,按律判处。”

“羽军领旨。”

赵通海和方远山还没来得及喊冤就被羽军捂着嘴拖到了外面。

“圣上英明。”

千良和顾煦立刻朝着良景帝行礼,其余百官也只能照做。

良景帝看着千良和顾煦,不由得想到几天前她们二人以及季云栖入宫与自己商议今日之事的情景,借今日之事发难,折了丞相和叶侯爷的人手,他心情畅快,更感叹有千良三人这般忠义之士,是大良之幸,是大良百姓之幸,是他楚锦之幸。

“免礼,朕只望各位好自为之,若谁再做出与大良不利之事,赵、方二人便是他的下场,退朝。”

百官神色匆匆地离开了大殿,千良和顾煦走在最后,不紧不慢。

“千史,顾史,有时候事情不要做的太绝,于你我都好。”

叶侯爷今日什么都没有做,却白白损失了一个人,才故意走在最后朝千良二人放狠话,话说完后,也不等二人回应,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千良与顾煦对视一眼,说到:

“今日史册上,还要加上一句,‘叶侯怒极,以言威木、火二史’。”

“哈哈哈哈哈千良啊千良,你放心,我虽不能在书上写这样一番话,但定将大殿上的事情明明白白地写好,与你之史作证。”

“有劳韶阳了。”

【安阳十五年,七月十四。北域乱,帝征百官之意,欲寻平乱之将。百官无顾百姓之意,众派倾轧,帝怒而斥。顾史荐以忠武大将军,监礼司赵通海驳之,木士相助,帝终降旨令其为平北帅使,平北域之乱。】

【后,帝平内乱,监礼司赵通海、监户司方远山革职查办。】

【朝会散,叶侯怒极,以言威木、火二史。】

——木士实记

第二日一早,这则史事就被监史司誊写、抄写百篇后传至民间,供民传阅。

木士著无名之史的事情,再次为民称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