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言情 > 给古人直播武则天登基 > 第38章 第 38 章

第38章 第 38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是啊,时间。

武曌眉头锁死,她能对抗所有敌人,打碎所有不公,可却无法阻止自己的衰老。

因为自己的性别身份,她必须牢牢把控权力,而当她衰老生病后,伺机蛰伏的所有人就会蜂拥而起推翻她。

【所有生命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

身体的衰弱,让武则天逐渐失去对朝堂的直接掌控,一场政变在长久准备后,悄然发生。

政变的结局是女皇退位,李显继位,李显恢复大唐国号。

政变的参与方,都在事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下面从事后各人的封赏,来分析下政变的参与方,和武则天最大的困境。】

武周

听到政变的参与方,所有人坐直身体,打起精神,心里忐忑不安。

武则天半转过身子,视线一一扫过众人,看着自己的儿子、女儿、侄子都是一脸紧张的神情,心凉半截,这是都觉得自己有可能会谋反了?还真是些孝子贤侄。

她抬高声音道:“婉儿,待会把天幕提到名字的人一个个都记下来,可别错漏了一个。”

“诺,”上官婉儿应声道。

【政变的主力:封王的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和继位的李显。

张柬之等人策反北军逼宫,事后全部封王,所以神龙政变也叫五王政变,张柬之等人是当之无愧的政变主谋。

至于李显本人,就是被赶鸭子上架,但他是最关键的一环,有了李显参与,事后才能不被说是谋反,姑且也算他是主力。】

房州,庐陵王府

听到自己继位,痛哭的李显一下噎住,他是政变主力?

这么说他成功复位了,害他全家的另有其人。

对了,四弟,天幕没有提到四弟的死亡。

四弟也做过皇帝,现在还是武周的皇嗣,四弟嫌疑最大!

洛阳,明堂

武承嗣暗暗惊讶,他一直把李旦当做对手,但为何做了太子,继位的是李显呢?

【政变的外援:李旦。

李旦和自己府中的司马袁恕己,率领南衙兵,控制皇宫外部,抓捕二张党羽,外加防备武家。

事后,李旦加号安国相王,进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

袁恕己封南阳郡王。】

李旦扑通一声跪下来,支支吾吾道:“阿娘,我……我不晓得。”

武曌意味不明的笑了一声,“你哥哥是赶鸭子上架,你不会是迫不及待吧?”

比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显,李旦在她眼皮子底下,受到的监管更严,怨气会不会也更大呢?

李旦快要哭了,“阿娘,我……”

【政变的内应:太平公主。

当时,太平公主会出入宫中和武则天谈些政事,很有可能趁机收买一部分宫人为己所用,在政变当天提供帮助。

根据现在出土的墓志铭,一些宫女的墓志铭上,都写了“遂使有唐复命,我皇登基”的文字,证明政变当时肯定有女官和宫女的参与。

李显继位后,史书也明确记载太平公主因为“预诛二张功”,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封户达到五千。】

太平公主也跪倒了,她心思杂乱,“是我对不起阿娘,恳请阿娘原谅。”

太平看着面色阴沉的武曌,选择了先认错,参与政变,是太平公主意料之外,但天幕说是“预诛二张功”,或许这场政变没有那么简单。五王的心思是光复李唐,但她们做子女的,很可能不是对阿娘动手。

她没有说出心里的猜测,毕竟是毫无根据。

武曌双眼微眯,没有出声,太平也参与其中,这倒是让她没有想到的。

【武则天身边重用的人几乎都参与了政变,她提拔的宰相、将军、她的儿子、女儿。

神龙政变一年后,武则天才去世,在这一年里,武则天迅速苍老,变相软禁在上阳宫。

政变的表面理由是诛杀二张,实际是李唐大臣和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仍担心皇位旁落。

而皇位的继承权,也是武则天最大的困境,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武周政权时期。】

武周

武曌一直逃避的问题被轻描淡写揭开,刚开始登上皇帝之位,她还没想继承人这事,但所有人都盯着太子之位,让她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

政变一年后她才死去,那一年里她会想什么呢?

武则天握紧袖口,心里抵触这个猜想,她母亲活了九十二岁,如果没有这场政变,她是不是也会活到这个岁数。

想到此处,武曌身上的低气压更足,立即让最信任的禁军首领去捉拿天幕提到的五王还有谋反众人,全部以谋逆罪论处,格杀勿论。

【对继承人这个事,武则天晚年的选择是让李显回来继位,并开始削弱武家的权势,这也是为什么政变时,武家几乎没有出场,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对抗了。

确定了继承人问题,武则天还要费心思促进李武两家关系,不让自己死后,武家就遭到灭顶之灾。

她让儿子、女儿、侄子聚在一起发誓,又一力促进李武两家联姻结合。

武则天还引入新的势力,二张兄弟进来维持平衡。

但二张兄弟的自大,促使李唐宗室和朝中大臣走到一起,发动了政变。

尽管武则天的目的依然达成了,皇位传到自己儿子手上,且李显继位后,也没有对武家展开清算。

但最后献祭的一个筹码,是武则天被迫退位,幽居上阳宫,死后去帝号,回归皇后身份。】

武周

听到最后一句,武曌烦躁不已,这样的结局不是她想要的,非上策。

难道就没有一个既能保全李、武两家,又能让她保持帝位的方法吗?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听到这里舒了一口气,哼,还知道回归皇后身份。

总算没忘了自己是李家的媳妇。

唐高宗时

李治也悄悄松了一口气,媚娘最后的选择勉强能让人满意吧。

她本来就是李家的媳妇,这么看来,武周和唐本就一体。

【武则天的困境,说白了,就是在男性社会下,女性当皇帝,皇位该怎么传下去?

皇位,是武家面前吊的一根胡萝卜,促使武家积极为武则天做事,为武周的建立鞍前马后。】

武周

武承嗣不可置信地看向武曌,姑母改唐为周,追封先祖为皇帝,怎么会不想着把皇位传给武家呢?

不,不能这样想,一定是李家宗室和那些大臣,是他们一直逼着姑母。

若不是姑母,他们武家不会飞黄腾达。姑母对武家很好了。

【皇位,是朝中大臣坚信天下还会回到李家手里,狄仁杰可是坚定的李唐支持者。

况且,李旦一直是皇嗣,享受皇太子待遇。

698年三月后更是接回了李显,半年后立为太子。

在701年又返回长安,大唐的国度。

以上情况都说明武则天在各方势力权衡下,只能把皇位传给李显或者李旦。

且由于宗法制和身后事,武则天也只有传给儿子这个选择。】

武承嗣和武则天愤愤地看向李旦,心里还骂着远在房州的李显,天道不公,有些人生的就是好。

武则天微叹出声来,不得不承认天幕说的对,这是一个困局,一个她无法解决的困局。

【但是,不管是传给她的儿子,还是积极表现的武承嗣,最终都是回到父系宗法制下。

即,李旦李显肯定会恢复李唐,武家侄子不一定会祭祀姑姑。】

武承嗣急忙辩白,“我一定会祭祀姑母,天幕冤枉我。”

武曌未加理睬,武承嗣会,可二代、三代之后呢?

【其实,还有一个人可以考虑,那就是太平公主。

身份上,太平公主姓李,是李家的公主,可她又嫁给了武攸暨,是武家的媳妇。

她两边都沾,但两边都不是绝对认可她的身份。】

武周

武曌心中有一点惊讶,后世居然认为太平可以继承?

太平确实联系李、武两家,身份上是比李旦、李显和侄子合适。

太平公主对这个评价皱眉,她其实也没有认可武家。

但另一方面,她对天幕的这个设想十分好奇,传位给她,后世人可真是会敢想。

可如果真的传位给她,好像……也不是很糟糕的样子。

【正是太平公主继位的情况下,就不是必须非得恢复李唐了,因为她的皇位是她妈妈武则天给的啊!又不是李治给的。

而且她继位,肯定会祭祀武则天啊!李治作为亲爹也肯定一起祭祀啊!

武则天担心的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

而且从基因遗传的角度来说,女性是线粒体遗传,女儿才是母亲最亲近的人。】

武周

天幕说的这几点理由,武曌还真的有一点心动,但她随即又想到了难处。

她能二圣临朝,是因为她是李治的妻子,她能当皇太后临朝,是因为她是李显和李旦的母亲。

她能以皇帝妻子、皇帝母亲的身份面见朝臣,处理朝政。在她之前,已有无数人这样做过,没有人来故意质疑她。

皇后和皇太后将近三十年的临朝,才让她积攒下足够的势力。

可太平呢?作为出嫁女,她的身份还不够支持她这样做。

公主的地位也不够她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除非给太平和亲王一样的权力,让她开府,让她上朝参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