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第五集团军司令部作战室
“请问赵参谋长在吗?”林安敲了敲作战室的门,声音清朗。
自杜聿明到昆明就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后,原第五军的人马只带了一部分,许多熟悉的面孔都已不在。林安离开第五军也有些时日,一时间没有看到熟人。
“我就是,你是?”
一个身材高大、微微发胖的军官回过头来,脸上带着几分爽朗的神色。他佩戴着少将军衔,略带东北口音,目光在林安身上扫了一下,眼神中带着审视。
林安立刻敬了个军礼,对方随意地回了一下,目光仍在打量着她。
“赵参谋长,我是前线空中指挥排的林安,刚从重庆回来,刚才见过杜长官。”她简洁地自我介绍,“与杜长官谈过FAC的安排,他让我来找您。”
赵家骧眼睛一亮,声音陡然高了几分:“林安?你就是林上尉?”
林安微微一愣,显然没想到对方的反应这么大,但还是点头:“是我。”
“久仰久仰!”赵家骧笑着走近两步,态度瞬间变得热络,“来,坐、坐!”
“您过奖了。”林安随着他走进办公室,听他继续说道:“你在《时代》杂志上写文章的事情,可是出了名了。大家都知道咱们第五集团军出了个笔杆子!还有你搞的FAC战术,我这几天还在琢磨呢,真不错!”
林安连连摆手,笑道:“我不过是写了几篇文章,倒让大家笑话了。再说FAC战术早就有了,我只是学习、推广,哪能算是我发明的。”
作战室里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的动静,几名军官的目光不时扫过来。赵家骧看了一眼,索性领着林安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问起FAC招生的细节。听她说明之后,他当即点头:“这事儿简单,招生名额我来安排。”说着,他提笔写了一张条子,交给副官,“立刻去办。”
林安再次道谢,话锋一转,又谈起后勤装备的问题:“我还需要联系后勤处的王参谋,确认一下物资调拨的情况。”
赵家骧毫不犹豫地点头:“走,我带你去。”
不多时,两人便到了后勤办公室,赵家骧当面交代,王参谋亲自翻阅了记录,把需要的材料整理好交给林安。她接过文件,郑重道谢:“真是麻烦两位了。”
赵家骧摆摆手,豪爽地笑道:“小事,都是自己人,哪来那么多麻烦!”
他瞥了一眼时间,忽然问:“吃饭了没有?”
林安摇头:“还没。”
“那就跟我们一起吧。”赵家骧大手一挥,“你从重庆回来,也算是新旧交接,我请客!大家认识认识。”
林安离开第五集团军何止一阵子——她离开的时候这个集团军的番号还没建立呢。见赵参谋长如此热情,她也不好推辞,只是说晚上还要回来找杜长官,实在不好离开太久。赵家骧摆摆手说,“知道、知道。咱们兵贵神速,一个小时之内搞定。”
赵家骧到第五集团军也不过两个月,正是跟下属们互相认识的时候。他就找了一家附近的饭店,又叫上作战室的几个参谋,还有后勤处的王参谋,一起去司令部旁边的饭店点了一桌菜。
大家坐定,互相介绍之后,赵家骧便问林安去重庆是什么公干。林安想了想还是没说要访美的事情,只说是蒋夫人召见。众人的眼光顿时又有些不同。
他又问林安的字,认为一直称呼“林上尉”实在见外,林安便说,“静之。”
于是便‘静之’、‘静之’的叫开了。
他又说,自己字“大伟”,又只比林安大八岁,林安大可以叫他“大伟哥”。林安一口茶差点喷出来。
她赶紧拒绝,说,“赵参谋长太客气了!”
?(注:赵家骧真的字“大伟”)
林安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聚会,风卷残云之间,互相的背景、出身也都问的一清二楚了。
赵家骧得知她一直在新22师工作,便问道:“静之,你一直在新22师?廖耀湘是你们师长吧?”
林安点头:“是的。”
“那可了不得!”赵家骧啧啧称赞,“廖师长可是不一般,笔杆子比咱们这些参谋都勤快!最近还整理了两本关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经验总结,刚送到司令部来呢,我还在学习。”
林安眼睛一亮,立刻问道:“能给我看看吗?”
赵家骧一愣,旋即笑道:“静之,你可真是好学。”
林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赵参谋长别笑话我,我只是好奇。”
赵家骧摆摆手:“哪里的话!你去我那里拿就是了。”
——————
回到司令部的作战室,林安翻看着从王参谋那里拿到的材料,开始整理第五军对美援物资的使用情况。
就1942年1月而言,中国军队中装备最精良的当属第五军。
从步枪来看,日本军队使用三八式步枪,中国军队使用中正式步枪,勉强算是势均力敌。然而,日军的兵力是第五军的两倍,而美军则装备M1加兰德步枪,远胜于中正式步枪。
在轻重机枪、山炮和迫击炮的配置上,一个日军师团的火力大约相当于第五军的一半。然而,在缅甸战场初期,日军集结了四个师团,这意味着其总火力和兵力都超过第五军两倍以上。相比之下,美军一个步兵师的火力又是第五军的两倍。
在装甲力量方面,第五军装备了39辆装甲车,而日军几乎没有,这是第五军的一个优势。
但在机动性方面,第五军与四个日军师团的汽车保有量大致相当,都在500辆左右。然而,美军一个师的标准配置为1200辆汽车,机动能力完全碾压。
如果我们粗略地比较日军第18师团、第五军和美军一个步兵师的战斗力,大致可以得出一个比例:
1(18师团):1.5(第五军):3(美军师)
但考虑到缅甸战场日军的实际兵力,四个师团对阵第五军,战斗力比例变为:
4(日军):1.5(第五军):3(美军)
而第五军已经是当时全中国装备最精良的部队,其他部队在火炮和轻重机枪的配备上严重不足。
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就能明白,如果第五军能够全员换装美械,或许能勉强防守四个日军师团;但如果要进行反攻,至少需要两个甚至三个第五军。
然而,在1942年1月的现实情况下,第五军孤军深入缅甸,无异于送死。当然,这与情报的误判密不可分——毕竟当时误以为敌军只有两个师团。
实际上,第五军在入缅之前所获得的全部美援,仅仅是16门75毫米榴弹炮和6门75毫米山炮。离真正的美械化师,还有天壤之别。
林安转着手中的笔,眉头紧锁。她逐渐意识到,这次前往美国,争取的不是“更多”美援,而是一个“有”还是“无”的问题。
美军通过驼峰航线每月运输的5000吨物资,对整个中国战场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面对数千公里的战线,即使勉强分配,每个军连一门美式山炮都未必能分到。
这场战争,中国凭什么打下去?
“林上尉,司令叫你。“尹副官来找她。
林安放下笔,迅速收拾好文件,整理了一下军装,快步走向杜聿明的办公室。她很清楚,此行赴美,她的身份是“战斗英雄”,主要任务是鼓舞与争取援助——或者更直白地说,是“煽情”。
可她毕竟是前线军人,不是外交官。若是到了华盛顿,马歇尔、杜鲁门真的问起缅甸战况、国军的装备状况、甚至对未来战局的看法,她该如何作答?她必须和杜司令仔细商量,确保自己言之有物,既不能露怯,更不能说错。
“坐。”杜聿明言简意赅。
他摘下眼镜,眼前摊开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封面写着:《缅甸战役之得失》。
“林次长的材料,你一会儿看看。”杜聿明的目光落在她身上,语气依旧平稳,“但在此之前,我想先听听你自己的看法——你对入缅作战怎么评价?你来讲讲,我帮你完善。”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并不要求你成为什么高级参谋,但你毕竟是军部少校。如果到了美国,一问三不知,那不只是你个人的损失,更会影响中国军队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绝不能说错话。”
他靠在椅背上,手指轻敲着桌面:“好了,开始吧。”
林安心里一紧,没想到这场“讨论”竟然像是考试一般开场。她深吸了一口气,稳了稳心神,走到杜聿明办公桌前,看着那张摊开的缅甸地图。
她顿了一下,忽然发现——这居然是自己当初在驻滇干训团参与编制的那张地图!
好家伙,这下可真是“自测”了。
她目光扫过地图上的红蓝标记,快速理清思路,抬起头,开口道:“入缅作战,起初是基于战略误判,我们误以为日军只有两个师团……”
“同古坚守了十二天,最终放弃。那么问题是,我们为何制定了从同古反攻的计划?这个计划又是如何一步步破产的?”
“3月初,我们的判断是,日军在缅甸只有第55师团和第18师团,且刚刚登陆,补给不足,战力受限。因此,我们认为远征军十二万大军有取胜的可能。”
“然而——”
“4月18日,仁安羌之战,我们遭遇了第33师团。这意味着,3月18日同古作战时,日军在缅甸至少已有三个师团。换句话说,200师是在1:3的兵力劣势下作战。”
“那么,我们是否完全无力对抗三个师团?”林安继续推进,“如果仅靠200师,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假如统帅部能提前获得这个情报,就不会有‘是否撤退’的争论。”
“假设我们在3月18日就能全军投入同古防线,那么防线并不至于岌岌可危。”
“然而,我们只有500辆卡车,其中100辆专门用于粮食运输。其余车辆因战况推进不断被调度,而后勤需求始终处于赤字状态。这意味着,我们依靠徒步行军来完成战术调动。”
林安指着地图上腊戍到同古的红色路线,声音一如既往的冷静:“这条路全程640公里,全军步行至少需要15天。在此期间,敌人已经完成战线调整,而我们甚至无法全员到达战场。”
“情报问题,是导致同古反攻失败的最关键因素。如果当时能确认日军的真实兵力,我们不会只准备十二万人入缅——更何况,这十二万人里还有部分是非中央军部队。”
“在经历多次战斗后,我们面临是否在曼德勒组织大会战的争论。”
林安指向腊戍,“然而,此时腊戍出现了第56师团。”
“这个师团是如何抵达战场的?他们没有占领大城市,也没有被我们的情报网络捕捉,而是采用急行军方式直插腊戍。”
“全缅甸的主干道不超过十条。如果我们有密集的空中侦察,日军的急行军不可能不被发现。”
“然而,即使我们解决了情报和后勤问题,也仍然有一个无法忽略的现实。”
她指着屏幕,“1942年,缅甸战场上的日军总兵力已增长到六个师团,而远征军最多不过十二万人,大部分还是杂牌装备。因此哪怕战术完美、情报精准、后勤到位,我们仍然只有2:1的劣势。”
她顿了顿,抬头看向杜聿明,语气低沉却坚定。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增加兵力和装备,哪怕开了‘天眼’,也无法赢得这场战役。”
林安说完,房间里一时沉寂下来,只有窗外的风吹过,带着几分潮湿的气息。杜聿明摘下眼镜,放在桌上,手指轻敲着桌面,眉头微蹙,似乎在消化她的陈述。
“你的分析很细致。”他缓缓开口,语气却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但战术层面的调整,并不能弥补战略上的错误。”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尖落在同古一带。
“情报误判,确实让我们在同古陷入被动。但你说,如果我们早知日军兵力,是否就能全军投入同古防线?”他摇摇头,声音低沉,“即使全军到齐,我们也缺乏足够的火力与补给,依然无法改变大局。战局失败的根源,从来都不只是前线的问题。”
他指着缅甸的主干道路线,目光锐利:“你说得对,我们500辆卡车,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需要快速机动的战役。但你有没有想过——就算有1000辆,我们有油吗?我们有足够的维修能力吗?”
他顿了一下,回头看向林安:“你去美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