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言情 > 卷王宿敌又双叒叕破防了?! > 第40章 胭脂

第40章 胭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时值五月,扬州早已入了梅,空气湿得发闷。

客栈东侧,赵斐的房间临窗,窗外正是瘦西湖,雾气笼罩,湖面朦胧似梦。

“此番抵达扬州,诸事待办。”赵斐指着地图分配任务:“仲安兄,你去集市探查粮价,米面油盐,一一记录,务必详实。”

方靖嘴角一弯,“遵命,”他扬了扬手里的簇新札记:“正好,我开了本新的。”

赵斐的目光移向明桂枝,语气不自觉放缓,“昆玉,你去城南,了解生丝、绸缎价格。”

“好极!” 明桂枝抬眼,眼珠子亮亮的,像是听到什么合心意的事,“我也正好想看看丝绸行情。”顿了顿,像是怕这话显得轻浮,又补了一句:“知物价,方知民生。”

这声线落在赵斐耳里,份外清脆。他眼底闪过赞许之色,嘴角微动,似要笑,却又生生压住,只点了点头,转而看向桌上的文书,“我去府衙交接文书,顺便查阅太府寺交代之事。”手指轻叩桌面,笃笃两声,像在给自己定下心神。

方靖却打趣明桂枝:“昆玉,你这任务再适合不过,顺道给关娘子买绸缎,到了杭州好裁新衣裳!”

他话音未落,赵斐目光一凛,如寒霜乍起,直直瞪向他。

方靖自知失言,忙端起茶杯,低头啜了一口,掩饰那抹尴尬。

“放心,”明桂枝朝二人一笑:“我定必妥善安排,不会因私忘公。”声音如风过竹林,清清爽爽,打破了屋内的沉闷。说完,“他”一揖手,转身往外走,步子轻快,黛袍下摆微微掀开,像湖面泛起的涟漪。

赵斐望着那抹黛色转过照壁,叹了口气。

方靖放下茶杯,轻咳一声,起身道:“赵大人,我也去了。”临走,他又拍了拍赵斐肩膀:“到了杭州,我替你打探打探。”

“打探什么?”

“适龄佳丽。”

“不必!”

“我懂的。”

“你不懂!”

方靖径自笑道:“我与昆玉都有伴,只你一个形单影只,难免寂寥。”

“我不寂寥,你别多管闲事!”

“你都寂寥得唉声叹气了。”方靖一边说,一边笑嘻嘻出了门,留下赵斐一人站在窗前,望着烟雨湖光,眉头又锁紧几分。

……

扬州府衙里,文书交接得顺利得出乎意料,知县孙有榕把珍藏的苏州碧螺春拿了出来,主簿也是点头哈腰,茶水都端得热乎乎的。

不过一两盏茶的功夫,太府寺交代的事就查得一清二楚。

翻档案时,赵斐无意间看到一页泛黄的旧档,上面记着颜玉庄的贡品,批文褪色:“粉腻香温,然工繁价昂,改择苏绣。”

他愣了愣,目光停在颜玉庄那“玉”字上。

真糟糕。

如今看到“玉”字,想到“他”。

看到黛色,想到“他”。

看到桂花、明月,也想到“他”。

差事办得妥当,他本该舒一口气的。可不知为何,心头莫名生出一团郁闷,像这雨天湿气,黏黏腻腻,久久散不下去。

不知不觉,他踱步徐行许久,竟快要徒步到城西。

得胜桥的石狮浸在雾里,雕刻的鬃毛结满水珠,像刚从河里捞上来。

赵斐收了伞,倚着桥栏叹气。

桥下乌篷船驶过,橹声低沉,像从水底传来,又像从心底泛起。

赵斐望着船桨划开的涟漪,思绪飘回昨夜的船头,眼前浮现昆玉抱膝蜷在舱板的模样。

彼时,他本想细问,可见“他”神色落寞,脸像是涂了层薄灰,比夜色还黯淡。话到嘴边又咽回去,只好陪着“他”默默发呆。

“他”……与那妖妇吵架了?

那他该高兴才是。

又或者,“他”为那妖妇郁郁寡欢,他该生气的。

为何……见“他”失落,他心也空空的。

这困惑一冒出来,赵斐想压下去,可越是压,越是翻涌,像桥下的水流,淙淙地响着,没个停歇。

……

扬州城南,雨气稍散。丝绸市集摊子挤挤挨挨,绸缎挂满竹竿,偶尔有风吹,哗哗响,像水波荡开。

明桂枝夹起竹伞穿行,脚步轻快,眼珠子转来转去,看什么都新鲜。绸缎庄门前,杭绸闪着各样颜色;古董店里,瓷瓶映出雨后霞光;书画社门口,墨香混着湿气飘出来;茶社里,琴声、吟唱声低低漏出,像雨滴敲瓦。离开最后一间绸缎庄,札记早塞进袖里,赵斐交代的差事已毕,她却舍不得走,逛得起劲了,干脆做个偷闲客。

瑜宝轩里,掌柜拿麂皮擦着一枚和田玉佩。玉色水润,白得像冻住的月色,擦过的地方泛着软光。掌柜圆脸堆笑,凑近说:“新货,上好的老坑玉。”声音嗡嗡,像敲闷钟。

明桂枝接过凑到眼前看。

玉佩圆溜溜的,雕着祥云,触手温凉。

她却皱眉,“玉佩……唉,俗套了点,有没有新奇一点的玩意儿?”说着,杏眸一转,瞄到掌柜身后的货架,她指指其中一件,说:“那个好,拿来我悄悄。”

掌柜忙转身去拿。

外头雨又起,屋檐滴水啪嗒响,墙角有只猫“倏”一下跳上来,抖抖湿毛,朝她喵呜一声,仿佛搭腔。

明桂枝正要逗那小狸奴,却见两名贵妇走入,衣裳窸窣,香粉味钻进鼻孔。

“春棠茶社的藕粉糖糕,这个时辰,该出笼了……”一个说,手捏着帕子擦鬓角雨珠。

“等下去尝尝?”另一个应,眼睛瞟着货架的金簪。

明桂枝耳朵一动,想起倩娘夸过这藕粉糖糕,说入口清甜,嚼完嘴里还有莲藕余味。

她抽出袖子里的银票,与掌柜换了那古玩,转身就走。那狸奴“喵”了一声,像在送行。

……

春棠茶社茶社。

小二麻利地包好糖糕,递过来时笑:“官人给娘子带的?准欢喜。”

明桂枝点头,接过纸包,脑里晃过的,却是赵斐对着甜食皱眉的模样。

听倩娘说,这藕粉糖糕甜而不腻……也许合他心意?

外头雨细了,街上的商贩吆喝声传来,似在催她。

……

颜玉庄前,杂草爬上青石板。

门槛石缝里钻出几茎杂草,门头匾额擦得程亮,可惜边角漆皮翘开,显得潦倒。

墙角的水牌写“吉铺转让”,红漆褪成粉色,一看便知放售许久,也找不到人接盘。

货架上的胭脂盒摆得还算齐整,榆木盒子光溜溜,没沾灰,掌店的勤快,抹得干净。但屋子空,飘着股朽味,像老木头泡了水。

东家颜茗正倚着柜台,拿绸布擦着个胭脂盒。

“吱呀”一声,门轴发出闷响,一道黛色身影走入。

颜茗抬头一看,只见来人约莫十七八岁,一身黛色绸袍,面容俊得似书里写的、绘本里画的。

那人东瞅瞅,西看看,手指划过货架,停在一盒芍药胭脂前,轻轻挑开盖子,捻开脂粉,抹在手背。粉透出细微珠光,“他”鼻尖凑近嗅了嗅,杏眸一下子亮了。

“这胭脂,好细腻。”声音清脆,像敲竹子。

颜茗继续擦胭脂盒,只点点头,没吭声。

那人又掀开另一盒,那是蔷薇胭脂,“他”又捻粉细抹。

“这粉质实在好,什么来头?”

颜茗一怔。

许久没有遇着识货之人,心里一酸。

他苦笑说:“家父那辈贡过宫里的,用的一等一好材料:珠贝、芍药、白术、白芷,拢共十五六样,不好的都不愿用。”

脑子里晃过他父亲的身影……

仲夏时节,他们父子俩在太湖边,和渔户收珠贝,雨水顺着斗笠淌,“儿子,认真挑,精工出细活,别砸了咱家的招牌。”

思及此,他心一抽。

这招牌守到如今,还是砸他手里了。

那“公子哥”笑笑,“那工艺呢?这么细的粉,很费工夫吧?”

颜茗手停下,绸布攥紧,强颜道:“家传的技艺,珠贝必须太湖的,芍药得挑雨后摘……磨了又磨,筛了再筛……”说完,长长叹了口气,像卸了块石头,又像捅了自个儿一刀。

他想起母亲,她站在柜前,一下一下敲着账本,“诶,儿子,少放点珠贝,价钱低些,兴许卖得动。”

还未待他回应,父亲便瞪着眼吼:“娘们家家的,别多事!货好不好,全看人眼!”

母亲还想反驳,父亲提前截了她的话:“这方子供过宫里,我得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传下去,一分一毫都改不得!”

“掌柜?”

那人看他不答,追问道:“要筛多少次,才出得了这么细的粉?”

颜茗声音一沉:“您是来买货,还是赁铺?” 又顿了顿:“抑或……来偷方子?”

罢了,罢了。

铺子也好,方子也罢,卖了好。

这世道懂货的人少,省得他眼睁睁看父亲的心血被埋汰。

那人好似听不出他话里的刺,径自摩挲脂粉,“如此好的胭脂,怎配的这简陋盒子?”

颜茗拿眼角瞟“他”:“有麝自然香,咱家的货不靠那些虚的。”

“他”笑出声,敲敲榆木盒子:“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颜茗没接话,眼盯着她手上的盒子,心跳快了两拍。

他接手这铺子的时候,也想过换盒,父亲劈头盖脸骂他一通:“有空在盒子上雕龙画凤,不如多筛两遍粉?买椟还珠!净是弄些虚头巴脑的!”

这榆木盒子,便一直用到现在。

“什么价?” 那人问。

“铺子吗?还是方子?” 颜茗回神。

“不,这盒胭脂。” 那人扬了扬手里的芍药胭脂。

“一贯钱。”

“街口的凝香阁才卖四百文钱一盒。” 那人抬眉一笑,似在挑衅。

颜茗眉毛竖起,气往上冲,“那你去凝香阁买,” 语气也不由得急了,“他们家用的铅粉,咱家用珠贝,能一样?”

那人沉吟,一直敲盒子,“铅粉啊……是不好。”顿了顿,又问:“你们质好,咋不卖贵些?三贯,不,卖它个十两银。”

眼亮亮的,像点灯。

颜茗火气蹿上来:“一贯钱都没人问,还十两?你到底买啥?别搁这儿耗我工夫!”

心堵得很,他想起母亲的话:“儿子,价钱再低些,兴许卖得动。”

低些?

还能怎么低?

成本定在那儿,父亲又不让改方子。

“那铺子呢?” 那人问,头歪了歪:“你开什么价?”

“你真想买?” 颜茗眼眯起来,死死盯“他”看。

“嗯,真想买。”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